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年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新時代如何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記者近日隨“西部開發新脈動”網絡媒體采訪團走進陜西,透過企業的眼睛尋找問題的答案,感受高質量發展的陜西“脈動”。
“班彥”,土族語言中的意思是“富裕幸福的地方”。2017年,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后,班彥村聚力發展特色產業,如今這里的人們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美麗鄉村建設讓大水?村的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說,路燈亮了,走路腳上不沾泥了。如今,村內路相通、樹相連、景如畫,青年返鄉創業,辦起了農家樂。
為全面宣傳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的成效、經驗,充分展示新時代西部地區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建設美麗中國、走共同富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9月16日,“西部開發新脈動”網絡主題活動北線段采訪在陜西西安正式啟動。
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日前印發。新時代繼續做好西部大開發工作,對于增強防范化解各類風險能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對優化人才布局提出了新要求。西部地區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成長和發展的“生態體系”,穩定現有人才,培養青年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共享高精尖人才,加快構建有效支撐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隊伍。
“環西部火車游”契合“三區三州”脫貧路徑,響應“一帶一路”偉大倡議,是激活旅游經濟、促進人文交流、帶動脫貧攻堅的“游動平臺”。
為全面宣傳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的成效、經驗,充分展示新時代西部地區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建設美麗中國、走共同富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9月17日,“西部開發新動脈——陜西發展新引擎”主題采訪團走進陜汽商用車,深入了解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成效。
為全面宣傳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的成效、經驗,充分展示新時代西部地區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建設美麗中國、走共同富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9月16日,“西部開發新脈動”網絡主題活動北線段采訪在陜西西安正式啟動。
5月17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成為西部大開發2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支持西部大開發的升級版和增強版。20年間,陜西經濟發展有哪些突出成就和階段性特點?
近年來,甘肅白銀以美麗鄉村為載體,以休閑旅游為支撐,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旅游有機融合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鄉村旅游助推脫貧攻堅的綠色發展之路。
陜西省西安市政府全力紓解企業用工、物流和供應鏈之困,外資企業全面恢復生產,一些企業產能實現逆勢上揚。經過疫情考驗的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表示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尋求更大發展。
近年來,甘肅白銀以美麗鄉村為載體,以休閑旅游為支撐,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旅游有機融合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鄉村旅游助推脫貧攻堅的綠色發展之路。
“轟隆隆”“嘀嘀嘀”,卡車、農用車在半山腰穿梭忙碌。道路兩邊的果園里,分列著一排排整齊的果樹,小燈籠般殷紅的蘋果掛滿枝頭,釋放著豐收的暖意和香甜。
張碩元來自臺灣桃園。1997年,三十出頭的他來到大陸,用20多年時間打拼出一片天地。聽說古浪老百姓搬出大山,卻因缺技術、少銷路等原因發展產業困難,導致許多大棚空置,張碩元、藍贊登和謝文盛等當即決定出手相助。
甘肅省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牢牢守住“三農”基本盤,強化工作舉措,狠抓任務落實,全省農業農村各項重點工作穩步推進,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穩中向好。
“班彥”,土族語言中的意思是“富裕幸福的地方”。2017年,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后,班彥村聚力發展特色產業,如今這里的人們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班彥村位于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2017年完成易地扶貧搬遷。把群眾安頓下來,把產業搞上去!班彥村投資發展盤繡制作特色產業,吸收145個產業戶,2019年產業戶人均收入達到了9000元以上。“原來只能種莊稼,現在,坐在家門口就能掙上錢。”繡娘呂六月姐說,“生活越來越好了”。
享有“中華水塔”之譽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區,再啟“綠電”模式,從“綠電7日”到“綠電百日”,不斷沖擊“綠電”紀錄,以生動實踐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共享綠色發展“紅利”。
金秋季節,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在黃河兩岸種植的2.5萬畝線辣椒迎來豐收,預計今年產量將達3.24萬噸。近年來,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依托高原地區冷涼氣候和黃河谷地優越的地理條件,大力發展線辣椒特色產業,增加當地農民收入。